【媒体报道】古雷与厦大的“双向奔赴” 催化政产学研相融合的“化学反应”
2023年夏秋之际,厦门大学古雷石化研究院首届古雷专项硕士迎来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有人告别校园,换上工装,踏上工作岗位;有人追求梦想,继续深造,读博留洋。硕果盈枝绽芳华,政产学研正青春。这一年,校地共建新典范——厦门大学古雷石化研究院刚满3周岁。
上图分别为厦门大学古雷石化研究院和古雷石化基地航拍图
一个是国内知名的有着百年化学学科沉淀的“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高校,一个是全国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大陆唯一的台湾石化产业园区,这场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校地合作,将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近日,古雷新闻中心记者走访了厦门大学古雷石化研究院副院长陈秉辉教授,深入探究“厦大理论与技术创新+古雷石化产业发展”背后赋能共生的故事。
01 落子古雷,背后有何深意?
9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推进新型工业化需要激发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行动纲领和科学指南,同时也为校地企合作推进新型工业化指明方向、鼓舞干劲。
在陈秉辉看来,当前国内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是站在科学前沿寻找认识新的学科方向和创新点,劣势是对技术难题(特别是工程问题)聚焦不准,缺乏面向工业过程(市场)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而各生产企业的优势是人力、物力和财力雄厚,并对现有生产和产品所存在的问题有较好的认识,劣势是研究开发能力相对较弱,渴望新技术支撑企业生存和发展。
2020年7月28日,厦门大学古雷石化研究院在厦门大学漳州校区揭牌成立
“把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引进来,把科研和产业深度融合起来。对加速奔跑在高质量发展路上的古雷石化基地来说,这是必须之举。让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对厦门大学来说,这也是形势使然。”陈秉辉指出,当前,古雷石化基地正逐步走向国际舞台,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参与创建中沙(福建)产业合作区、中菲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两岸石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对科技创新的需求与日俱增;厦门大学深耕理论创新,致力于化工安全、环境保护、高附加值化学品等创新研发,对响应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有着迫切愿望。正是这种双向互补的需求,造就了校地双向的“奔赴”,促成了“落子古雷”。
“‘古雷所需,厦大所能。’这句话是对厦门大学古雷石化研究院最好的注解。”陈秉辉说,厦门大学同样需要借助古雷石化基地“赋能”,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双方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2023年9月15日,陈秉辉在厦门大学漳州校区接受古雷新闻中心记者采访
回忆起厦门大学古雷石化研究院的“成长历程”,陈秉辉历历在目。研究院于 2020年7月28日挂牌成立,由漳州市政府、古雷开发区管委会及厦门大学共建。作为厦门大学推进“一院一策”改革的重要试点基地,厦门大学古雷石化研究院将研究院建设与化学化工学院“院为实体”改革深度融合,全面推进“双聘双跨”等新机制,聚焦化工环保、安全评估、精细化工、智能控制等四个主要研发方向,布局催化反应技术、精细化工及新材料、数智工程、过程安全评估、化工环保等领域研发,广泛吸引地方、企业、社会资本等多方参与,全面推进实验室成果转化落地,重点解决制约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重大难题,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带动石化产业升级改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
02 政产学研融合,结出哪些硕果?
技术孵化 直击行业痛点
三面环海的古雷石化基地,化工罐体沿海排布
三面环海的古雷石化基地,化工罐体沿海排布,由于特殊的水文条件,造成了罐体和管道容易受海水腐蚀生锈,每年花费在罐体养护上面的费用成为企业一笔不小的花销,同时也成了近海石化企业所面临的共同痛点。这一切,都被深入古雷石化基地几十次的陈秉辉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
古雷石化基地福海创公司PX、PTA项目航拍图
从现实需求中提炼研发课题,一直是陈秉辉一贯的主张,为油罐穿上防腐“外衣”,成了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经过半年多的反复试验和调试,陈秉辉终于研发出了新型纳米防腐涂料,目前已小范围应用在古雷石化园区福海创公司的罐体上,并进行了周期性记录。相信不久的未来,大家能够一同见证这一新型纳米防腐涂料更加广泛地应用在更多领域和场景。
陈秉辉的项目只是研究院服务地方的一个生动缩影。研究院为化工园区企业设备所做的“外衣”不仅要“防腐”,还要“保暖”。而研究院的气凝胶项目,则解决了常规保温材料性能有限、用量大、施工复杂、稳定性差等问题,有效实现节能降耗,打破国外专利垄断,同时降低生产成本。目前,该项目一期融资已完成,正在进行规模量产扩大开发。
此外,研究院生物法制备1,3-丙二醇项目也契合了化工园区内相关企业对“延链、强链”的需求,它是制备相关可降解塑料的关键原料,如聚酯纤维PTT(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该生物法工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生产过程减少了56%的温室气体排放和42%的不可再生能源。目前已完成中试平台的搭建,实现从菌种培养到产品分离纯化全流程打通。
“除了这些,像过程自动化实时优化及先进控制系统、工业高盐废水CWAO处理技术等,要么已经服务于企业,要么正与企业洽谈成果转化事宜,都在路上了。”陈秉辉对研究院的“宝贝们”如数家珍,这些都是厦大化工学科历经多年积累、沉淀的结晶,也是试图通过研究院的平台,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所需的系统工程建设,包括多层次团队建设、多学科融合中试开发、多维度金融支撑、多角色协同攻坚等,最终探索一条适用于化学化工相关学科的成果转化新模式。
平台建设 服务企业发展
“研究院不仅要修好内功,做好技术研发,也要搭好平台,做好服务工作。”陈秉辉始终不忘研究院服务地方的初衷,牢记研究院肩负社会职责的使命。3年来,研究院努力搭建检测平台、反应风险评估平台、化工专业中试基地平台等多个高水平公共服务平台。例如反应风险评估平台,是首批国内认可开展精细化工反应风险评估的服务机构,致力于从根源上解决精细化工产品的爆炸事故,已服务全国多个省份多家化工企业,完成近百个工艺的反应风险评估,未来将优先服务古雷有需求的企业,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陈秉辉强调,通过厦门大学完备优质的学科体系和科研成果,结合活跃的资本市场和社会资源,嫁接到校-院-企的产学研通道,快速高效地促进成果落地转化,是研究院建院的宗旨。
创新支持 助力古雷走向更高国际舞台
研究院在努力寻求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在积极助力古雷“突出创新,突破创新”。立足古雷的厦大古雷石化院,不仅是古雷石化基地承接台湾石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增长极,也是厦漳泉产业链接的重要焊点。研究院正积极探索架通漳州石化上游产业和厦门电子、新能源、新材料等下游产业的鹊桥,借势中沙(福建)产业合作区创建等契机,探索厦大古雷石化研究院在厦漳泉产业链接中的主动作为。
“作为国际合作的创新平台,厦门大学和沙特的渊源,要追溯到2000年。”陈秉辉介绍,彼时厦门大学与沙特合作实施人才联合培养计划,历年共培养22名国际本科生,学生毕业后回到沙特阿美公司工作,大多数在沙特阿美公司投资部门负责有关中国的投资项目。例如,今年9月,厦大校友——沙特投资部次大臣赛乐·阿里·哈布再次回到厦门,出席参加了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
“古雷开发区正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12月出访沙特达成的系列共识,加快推动中沙古雷乙烯、古雷炼化一体化二期两个重大项目,着力打造中沙产业合作的标杆。”陈秉辉表示,研究院将依托雄厚的技术沉淀、优质的人才培养、强大的科研实力、先进的仪器设备等,在中沙合作等重要的国际合作中为古雷、漳州乃至闽西南,贡献更多力量。
03 引育人才,如何落地生根?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研究院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特别争取到每年单列20名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指标。在人才的培养上,采取“双导师制”,助推学生成长成才,由校内导师负责学术指导,企业导师配合产业辅导。
2023年5月29-30日,厦大古雷石化研究院2023届古雷专项硕士研究生参加学位论文集中答辩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厦大古雷石化研究院首届古雷专项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主要涉及新材料、新工艺研发、流程优化、催化剂研制、过程安全等内容,论文选题瞄准企业需求,大多来源于校外合作单位的研发项目或导师的科研项目;注重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相结合;突出“企业出题,高校解题”的研发模式,生动体现了厦门大学古雷石化研究院以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如周华教授的学生田子玉、李豪,他们的论文选题是《基于Aspen Plus模拟的对二甲苯生产全流程多目标分析评价》《不同工况下硫氮化物生成特性研究》,选题源自福建福海创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的实际生产需要。二人还于2021年暑假前往福海创公司开展为期三个月的企业实习,实现了理论学习与现场实际操作的结合。方柏山教授的学生李查德邓与赵浩东针对1,3-丙二醇工艺进行再创新,在人工智能系统提升1,3-丙二醇全自动生物绿色合成方面的研究取得突破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Green Chemistry》(绿色化学)上,践行科研工作者既要做“顶天”的科学研究,又要致力于“立地”的工程开发。
2021年3月,厦大古雷石化研究院师生合影
9月,首届古雷专项硕士毕业生刚离开校园,新一届学生已然入场。目前研究院已累计招录四届84名研究生,将不断地走向民企、国企、合资企业、机关事业单位,涉及能源、科技、信息、制造等行业,从事研发、管理、服务等工作,为社会贡献更多厦大古雷石化研究院的力量。
未来,厦门大学古雷石化研究院将继续发挥人才、科研等优势,进一步推动校地、校企合作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发展,以科技成果持续产业化、人才持续培养和智力资源持续引进为三大核心战略目标,全方位服务国家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打造政产学研合作典范。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c4Nocb_ksUbPR9HPHG4WV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