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一,研究院简介
厦门大学古雷石化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是漳州市政府、古雷开发区管委会和厦门大学共建的二类事业单位,于2021年1月26日注册成立。研究院作为厦门大学推进“一院一策”改革的重要试点基地,将自身建设与化学化工学院“院为实体”改革深度融合,全面推进“双聘双跨”等新机制,广泛吸引地方、企业、社会资本等多方参与,全面推进实验室成果转化落地,提升厦门大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推动厦门大学“新工科”建设。
厦门大学古雷石化研究院简介
三、研发布局
研究院将培育一支擅长研发和成果转化的团队、建立一个具备工程示范能力的试验平台、形成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构建一系列紧密的院企合作关系、形成一套创新发展机制模式。
(二)服务地方产业需求
古雷石化园区是全国七大石化园区之一,也是大陆唯一的台湾石化产业园区,享受台资项目核准特殊政策,是国内首个封关试运行管理的园区。园区以提升石化产业竞争力为核心,按照规模化、集约化、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打造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高端石化产业体系。目前古雷石化炼化一体化、产业园区化、发展集约化格局正逐步形成,在芳烃、烯烃龙头带动下,下游项目配套产业正加速集聚建设,逐步形成在全球具备竞争力的产业园区。石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急需科技和人才支持。
厦门大学发挥自身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领域的优势,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等主体责任。为了更好的支持古雷石化基地建设,满足古雷开发区石化产业迅速发展对于科技和人才的需求,厦门大学经与漳州市政府、古雷开发区管委会充分协商,以“支撑地方石化产业发展、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为使命的厦门大学古雷石化研究院正式成立,开启了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科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三)平台建设
研究院现有科研场所面积达7000余平米,建成公共仪器实验室、各类专业实验室等20余间,建设公共仪器、风险评估和中试基地等三个平台。
古雷所需,厦大所能!
更新日期:2024年5月
结合科技成果转化的客观规律及模式探索,积极构建“研发创新平台—中试基地—科技产业园”的全链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其中,研发基地7000余平,在建中试基地33000余平,规划科技产业园基地建筑面积约2000平。
聚焦化工行业绿色、智能、生态、安全的特性,布局催化反应技术、精细化工及新材料、数智工程、过程安全评估、化工环保等领域研发。目前,首批多个项目已在推进市场化运作或小量产化开发。
基于服务地方的初衷,搭建检测平台、教育培训平台、科技服务平台等高水平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厦门大学完备优质的学科体系和科研成果,结合活跃的资本市场和社会资源,嫁接到校-院-企的产学研通道,快速高效促进成果落地转化。
研究院以科技成果持续产业化、人才持续培养和智力资源持续引进为三大核心战略目标,致力于全方位服务国家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打造政产学研合作典范。按照新型研发机构 “投入模式新、组织结构新、运行模式新、发展机制新”的特点,进一步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新的力量,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与智力支撑。
二、建设背景
(一)厦门大学学科支撑
1921年,中国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从实业救国走向教育救国,倾资兴学创办厦门大学,同期设立化学门,厦门大学化学学科发轫于南强沃土;1991年,厦门大学化工系应时而生,并整合资源组建化学化工学院。努力践行嘉庚先生“化学工业和检验技术是制造业的生命,得之者生,失之者亡”的远见卓识,服务国家石油化工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拥有超过百年的悠久办学历史,现有化学系、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系、化学生物学系共3个系,设置化学、能源化学、化学生物学、化学测量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和生物工程6个本科专业。学院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了包括21名中外院士在内的2万余名高素质专业人才。
学院始终走在学科创新发展的前沿,化学学科连续两轮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017、2022)。在世界知名的ESI学科排名中,化学学科稳居全球前1 ‰,在全球学科排行榜中,化学与化工均跻身世界百强。
学院坚持弘扬“敢为先、重细节、合为贵”的优良文化传统,打造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老中青有机结合、教学研究相长的师资队伍。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6人,国家高层次特殊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2人,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四青人才)获得者4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1人曾任国际电化学会主席,4人入选国际电化学会会士,5人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拥有7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4个教育部创新团队。
学院坚持以平台建设为牵引,依托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醇醚酯化工清洁生产国家工程实验室、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纳米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5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以及12个省部级创新平台,构建了从基础研究到工程与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学院承担了多个国家科研课题和科技开发项目,并涌现出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近五年在Science、Nature上发表论文7篇,在Science、Nature、Cell子刊发表论文166篇,位居全国高校化学学科前列,连续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项。
近年来,学院充分发挥在电化学、催化化学和表界面化学等领域的深厚积淀和突出优势,积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大力开展能源方向集智攻关,在服务国家能源战略方面取得多项重要突破。
(一)研发团队及人才培养
研究院始终坚持“高精尖缺”导向,加快人才发展,推进体制和政策创新,强化高端创新人才引育,构建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集群。研究院依托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采用“双聘双跨”的形式,形成了由院士领衔的研发团队。现有教授、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20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级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研究院聚焦了包括郑南峰(中科院院士)、任斌(国家杰青)、叶龙武(国家杰青)、洪文晶(国家杰青)等一批在纳米材料、催化、单分子器件等领域的顶尖人才;背靠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高端电子化学品国家工程中心(重组)、嘉庚创新实验室等多个催化、能源领域的国家级、省级平台。 研究院作为化工人才的培养基地,承担面向古雷石化产业的专业高端人才培养工作。已累计招收2020-2023级四届古雷专项硕士研究生84人,其中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本科为985、211或双一流高校,课题方向多为产业化相关,且与古雷当地企业建立实习合作关系,真正培养企业所需的专业技术性人才。
(二)主要研发方向及代表性项目
为实现化工行业绿色、安全、智能化的发展目标,规划化工环保、安全评估、精细化工、智能控制等四个主要研发方向,利用自身及学校的人才优势,深度参与石化区研发和产业创新平台,重点解决制约产业高质、高值、绿色发展的重大难题,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带动产业升级改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